伴隨著新春的腳步,泉州“港灣人才計劃”拉開了大幕。以人才為引領,加快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步伐,這對求賢若渴的用人主體單位是一大福祉,對向往閩南創業熱土的各路英才是一大福音。隨著泉州市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實施,必能產生強大的磁場效應,集聚更多的“高精尖缺”人才,助力現代化泉州建設。
筑巢引鳳,唯才是舉。按照“平臺+項目+人才”的模式,我市正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和產業技能人才“二元支撐”,加快建設產業創新高地。積極探索更加靈活的人才評價和舉薦制度,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,一手抓高層次人才的引進,一手抓緊缺急需人才的培養。激活人才智庫,培育發展新動能。而要讓人才政策包精準落地,先決條件就是要掃平各種障礙,讓人才“引得來,留得住,過得好”,讓人才有“獲得感”。
——打破樊籬,降低門檻,方能讓人才引得來。用人單位需要有伯樂的眼光,更要有不唯地域引進人才,不求所有開發人才,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氣魄;管理部門要有樂于扶掖的襟懷,更要有敢于打破地域、年資、戶籍、人事關系等方面的條條框框,為人才進駐開綠燈的勇氣。這,需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。
——水草豐美才能讓駿馬駐足。要讓人才留得住,就應以事業留人,以感情留人,以待遇留人,以文化氛圍留人。這必須健全更加有力的人才優先發展保障機制,改進“政、產、學、研、用”人才工作協作機制,打造更完備的人才使用和發展平臺,創設更加靈活高效的人才管理與流動機制。這,需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。
——沒后憂、有保障,這是過得好的起碼條件。讓人才少為職稱評聘、職務安排、安家落戶、子女就學、醫療保健這一系列問題而煩惱,他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專注于研究開發;少為科研經費不足、設備落后、人手短缺、試驗條件欠缺等問題操心,他們的創意構想才能順利落地。要完善更加便捷周到的人才服務體系,需要社會各方協同配合。這,需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。
——人才更看重的往往是獲得感。這種獲得感不僅僅體現在舒心的工作環境、優渥的生活待遇、尊崇的社會地位,還包括知識技術價值的充分體現。在人才與資本、技術對接上,探索新模式,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,試行技術入股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,讓人才的專利權、著作權得到保障,并獲得更大的經濟回報。這,需要有改革創新的精神。
創新是“放”出來的,而不是“管”出來的。改革開放以來,泉州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,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,與銳意改革、敢為人先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分不開的。改革創新驅動,不僅鍛造了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,還使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、革新能手得以冒尖涌現。今天,隨著供給側改革向縱深推進,新興產業揚帆競發,傳統產業加快轉型,我市對各種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需求劇增,更需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抓人才工作,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,更需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,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
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人能盡其才則天下興。在建設新福建征程上高歌猛進的泉州,正筑起招賢黃金臺,依托自身雄厚的產業基礎,發揮多區疊加優勢,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,以更大力度引才聚才留才,爭取創出泉州特色、打造“泉州模式”,把泉州打造成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、實現人生價值的夢想港灣、事業港灣、生活港灣。我們相信,各路英才必能從這座海絲起點城市揚帆起航,駛向實現人生價值與夢想的彼岸。